订阅

作者简介

龙星如

龙星如,策展人,写作者,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方向研究员。她译有《重思策展:新媒体后的艺术》并获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出版物提名,并入围第一届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她在2019年策划的展览包括《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北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机器人间》,北京今日美术馆;联合策划《脑洞——人工智能与艺术》,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可善的陌生》及《潜在故土》,上海UN Art艺术中心。2019年担任ISEA电子艺术研讨会国际评委。2020年担任计算机图形学会议SIGGRAPH Asia艺术板块国际评委。她的研究工作发表于德国ZKM媒体艺术中心“艺术与人工智能”会议,香港城市大学运算媒体艺术国际论坛(ISCMA),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国际策展人论坛,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数字人文与艺术研究国际论坛,ISEA电子艺术研讨会等。

黄格勉

黄格勉,艺术写作者和研究者,关注领域包括图像学、后现代哲学、性别研究、语言学、宗教研究等。

黄卓宁 Andrew Thomas Huang

黄卓宁(Andrew Thomas Huang)是作家,导演。他的作品常精妙地展现幻想世界和神话幻景的交融。他曾获格莱美音乐短片提名,合作者包括比约克、FKA Twigs和汤姆·约克。他的作品曾在MoMA、悉尼歌剧院、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展出。以他的华裔背景和亚洲神话及民俗故事的酷儿因素为灵感,他在Film Independent和圣丹斯学院的支持下完成了第一部长篇电影Tiger Girl。黄卓宁毕业于南加州大学纯艺术和动画专业。

鲍里斯·格罗伊斯

作者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是一位哲学家、作家、艺评家、媒介理论家,也是国际知名的苏联时期艺术和文学方面的专家,尤其是俄罗斯先锋艺术。他是纽约大学俄罗斯和斯拉夫研究专业的“全球杰出教授”、卡尔斯鲁厄国立大学的资深研究学者以及欧洲研究生院(EGS)的哲学教授。他的研究工作激进地涉及了从法国后结构主义到俄罗斯现代哲学的各种传统,但又坚定地身处美学与政治的交汇之处。从理论来看,格罗伊斯的著作深受不少现代及后现代哲学家和理论家们的影响,包括德里达、鲍德里亚、德勒兹及本雅明等。

2021.09.09

颜峻

颜峻,乐手、诗人。住在北京。创作实验性的音乐。作品简单,没什么技巧。有时候会去观众家演奏塑料袋。他也是实验音乐厂牌“撒把芥末”(www.subjam.org)的创办者。个人网站:yanjun.org

顾虔凡

顾虔凡是一位常驻纽约的艺评人和写作者。她的过往文章散见于《美国艺术》、《艺术论坛》及其中文网、《LEAP 艺术界》、《Flash Art》、《artnet新闻》、《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三联生活周刊》、《澎湃》、《时尚先生》、《Wallpaper* 卷宗》……等。她曾在2015年和2016年两次入围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2019年,她获得AICA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之青年艺术评论家奖的荣誉特别提名。她是《黑齿》杂志的共同编辑,也是弓出版的联合初创出版人。

2020.10.22

陈玺安

陈玺安是策展人,《黑齿》杂志的共同编辑。他的文章收录在:《Future Histories: Mark Dion and Arseny Zhilyaev》(Mousse,2016)、《The Two-Sided Lake: Scenarios, Storyboards and Sets from Liverpool Biennial》(利物浦大学,2016 )。他曾出版:《同人论文:Ray Brassier技术论的再创作》(Salt Projects,2018)。他在长征计划任职研究员期间,共同策划的项目包括:“长征计划:违章建筑三——特区”(2018)、“长征计划:赤字团”(2019)以及“行星马克思读书会”(2019)。

陈浩源

陈浩源,目前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史系的博士研究生,研究东亚的现当代艺术。他近期的研究领域涉及全球摄影史,以及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观念主义的艺术实践。在此之前,陈浩源曾在纽约的瓦尔特收藏(The Walther Collection)担任策展助理,协助收藏会在中国摄影和世界“民间摄影”方面的研究、展览及出版工作。他的写作《“世界剧场”的缺席》曾荣获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AICA)于2018年颁发的青年艺术评论家奖。他目前生活工作于洛杉矶、纽约和香港。

陈旻

陈旻,艺术工作者,曾留法十年,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候选人。其实践和研究方向来自历史与图像学、游戏与艺术、超现实主义与欧洲先锋派运动等相互勾连的问题域。陈旻是Hyundai Blue Prize 2019年获得者。

陈於建

陈於建是《黑齿》杂志的编辑助理。

陆平原

陆平原,1984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生活工作于上海。陆平原的创作涉及多种媒介,包括文本,装置,影像,绘画等,他擅长用“故事”这一独特的媒介进行艺术创作,撰写了大量与艺术有关的奇幻短篇作品。陆平原利用了“故事”拓宽了艺术作品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状态,延展了艺术本身的精神内在。

铁木尔·斯琴

艺术家铁木尔・斯琴关注当代哲学、文化演变及认知动态,他的作品以品牌生态系统、3D打印雕塑、灯箱以及VR装置为表现形式,力图超越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二元论认知模式。

 

斯琴的长期项目“新和平”是针对气候变化而提议的一种新的世俗信仰。斯琴从宗教进化、市场心理学和客体转向本体论等不同学科中汲取灵感,将精神性理解为具有深度行为和政治干预能力的文化软件。因此,“新和平”是一项重新协商我们与非人类之间概念和精神关系的必要协议。 “新和平”是艺术作品、品牌、教派和自我传播的模因机器。

 

斯琴是德国和中国蒙古族混血的艺术家,他成长于柏林、北京和美国西南的印第安人社区,现居纽约。近期展览包括北京魔金石画廊、纽约高线公园、米兰《Kaleidoscope》杂志的艺术空间Spazio Maiocchi、香港巴塞尔、第五届乌拉尔工业双年展和2019亚洲艺术双年展。

郑胜天

郑胜天是居住于温哥华的华裔加拿大学者、策展人和艺术家。现任英文学刊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典藏国际版)的总策划,兼任温哥华美术馆亞洲馆总监、西蒙菲沙大学特约研究员和美国亚洲艺术文献库理事。他策划过的重要展览包括“江南——中国现当代艺术系列展览”、“上海摩登”、2004上海双年展、“中国生意”、“艺术与中国革命”和“地标”等。最近策划的“风起扶桑”曾在巴萨迪那的南加大亚太博物馆和墨西哥城的里维拉壁画博物馆展巡回展出。2009-2014年担任温哥华双年展亚洲资深策展人,并被颁发策展终身成就奖。他的论著也频繁在中外刊物上发表出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了四册《郑胜天艺文选》。他还经常应邀到各处讲学,包括哈佛、哥伦比亚、普林斯顿、斯坦福、麦吉尔等大学和泰特现代美术馆、盖蒂美术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M+等。他的艺术作品自1960年代以来曾在中国和美国、加拿大、俄国等地展出。2013年加拿大艾米莉·卡美术与设计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

贺晶

贺晶1984年出生于中国昆明,硕士毕业于埃因霍芬设计学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现任教于里特维尔德艺术学院(Gerrit Rietveld Academie)和埃因霍芬设计学院。贺晶形容自己是一个文化混合体,而这样的讲法同时也很适用于她的作品上——这些物件是不同的创作学科、文化、合作者、不同材料和媒介的混合体。尽管她经常与来自不同学科的人合作,但真正为她作品增添日常生活丰富细节的,并让她以关注的视角面对社会现象的,仍是来自于她成长、旅居的几个家乡土地。贺晶的作品进入若干收藏单位,包括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并由弗朗索瓦丝凡登博世基金会赠与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她被提名为2018年宇舶设计奖的最终名单,2016年荷兰设计周的最佳作品。她是2016年Gijs Bakker奖的得主。

2021.07.31

费亦宁

费亦宁是生活于上海的艺术家,硕士毕业于帕森斯艺术学院。她的创作通过抽象叙事、假想预言结合荒诞与现实,呈现被技术深度加速的世界与裹挟其中的个体之间的纠缠关系。她广泛参与机构及画廊群展,包括:北京空白空间(2021),e-flux Artist Cinema(2021),北京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0),北京Spurs Gallery(2020),秦皇岛UCCA沙丘美术馆(2020),上海前哨当代艺术中心(2019),上海东画廊(2018)。

诸邦嘉

诸邦嘉是一名策展研究与实践者,在当代艺术,批判理论和大众文化分析的交汇处工作。她是伦敦大学金匠学院的博士后,研究数字和网络监控时代的艺术。

2021.04.29

西亚蝶

西亚蝶以自学的剪纸创作讲述自身性意识转变的故事。西亚蝶颠覆历史形式,采用传统的剪纸表现酷儿情欲。画面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同志的生命力就交叠在各种动植物的丰饶繁盛之中。传统的剪纸在创作一件作品时是叠着多张宣纸同时进行剪裁,西亚蝶偶尔也以报纸代替,或用彩纸拼贴,并为不同版数单独进行细腻的手工染色。他近期的展览包括:华沙Ujazdowski城堡当代艺术中心(2020),曼谷艺术文化中心(2019),北京长征空间(2019),卢布尔雅那平面艺术双年展(2019),光州双年展(2018),柏林Nome 画廊(2018)等地。

2021.07.28

董锐蛟

董锐蛟,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戏剧与表演研究博士候选人。他的博士研究项目以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国族文化身份为理论滤镜,聚焦于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现实下业余戏剧的理论和历史流变。他的文章及评论曾刊发于TDR: The Drama Review及其它中文报刊媒体。他于纽约大学取得人类表演学硕士学位,并于香港城市大学取得创意性写作硕士学位。

苗颖

苗颖生活在上海和纽约。她是中国第一代伴随着互联网、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成长的当代艺术家。她的个展包括ArtBasel Pioneers(2021)、香港M+博物馆(2018)、纽约新美术馆(2016)、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15)。她的作品曾在都灵Castello di Rivoli(2020)、韩国第12届光州双年展(2018)、纽约MoMA PS1(2017)、北京UCCA(2017)、柏林Kunst-Werke当代艺术学院(2016)等国际群展中展出。她是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度大奖的获得者(2018-2019)。

芭芭拉·卡桑(Barbara Cassin)

芭芭拉·卡桑(Barbara Cassin)是CNRS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主管、莱昂·罗宾中心(Léon Robin Center)古代思想研究中心的主任、国际哲学学会会长。作为一位专门研究古希腊的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她的研究重点是哲学与那些不被认为是哲学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诡辩、修辞学和文学。字词能做什么,这一疑问体现在她的许多出版物之中,其中不少著作已经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她新近出版的专著有《雅克·勒·索菲斯特:拉康、逻各斯和精神分析》(2012年)等。由她编辑的出版物包括极具开创性的《无从释译的辞典:哲学词典》(2004年;英文译本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她本人也是一位翻译家,主要翻译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和彼得·斯丛狄(Peter Szondi)的作品,此外还是数套系列丛书的编辑。2012年,法兰西学院(Académie Française)授予卡桑“哲学大奖”(Grand prix de philosophie)的殊荣。

胡尹萍

胡尹萍1983年生于四川,目前是北漂的小镇青年。胡尹萍2010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但她很少进行雕塑方面的创作。与此相反,她更愿意让周遭的环境和际遇成为她作品的土壤。她在北京箭厂空间(2016,2018),成都3号空间(2016)和北京魔方空间(2016)举办过个展。她也参加过多个地方的群展: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2021),柏林Kommunale Galerie(2017)和北京佩斯画廊(2014)。

翁佳

翁佳是一位来自北京的建筑设计师,城市设计师,以及青年学者。她目前正在耶鲁大学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的博士,主要研究20世纪初期空气调节技术如何影响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文化。她不仅关注跨文化语境下建成或未建成的建筑,也关注阀、窗、气泡、密封胶、以及薄膜等物。

约翰娜·布鲁克纳

约翰娜·布鲁克纳(Johanna Bruckner),1984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她的作品曾在国际各地展出展出。近期的个展与表演包括:transmediale(2020)、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2019)、MAMCO现代与当代艺术博物馆,日内瓦(2019);瑞士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8);EIGEN+艺术实验室画廊,柏林(2018)。她参加过的群展包括:德国汉堡美术馆,法肯伯格收藏馆(2019);Reflector Contemporary,瑞士伯恩(2018);KW当代艺术中心,柏林(2017);米格罗斯当代艺术博物馆,苏黎世(2017);Villa Croce当代艺术博物馆,热那亚(2017);汉堡艺术馆(2016);汉堡站艺术协会(2016);第11届欧洲当代艺术展Manifesta,伏尔泰酒吧,苏黎世(2016)和第13届文献展。她曾在多所大学和机构任教,其创作曾受到多项资助,并被提名为美国剑桥哈佛大学的研究奖助者。她曾是独寂城堡学院的研究员,目前于罗马Istituto Svizzero进行驻留项目

童义欣

童义欣自幼体育平平,小学跑步跑不快,很痛苦。不过仰卧起坐和筷子夹乒乓球拿过冠军。初中田径各类还是不行,引体向上巧合拿过一个亚军,因为家门前松树上安了根棍。那时喜欢打台球,可惜属于“三室一厅”,不敢常去。高中跑步还是不行,长跑到吐,没资格参加校园运动会。也曾喜欢足球篮球,但这类粗俗运动需要过分展示肢体和比拼,不太好意思。大学太极拳必修课好不容易及格,现在回想还流冷汗,或许是获得了精髓。研究生毕业后,为逃避社会去了健身房一段时间,每次运动后肆意吃很多炸鸡和汉堡,借口是增重,不幸效果可以。后来开始钓鱼就不健身了,现在想想钓鱼竟然属于体育项目,真是风水轮流转,终于翻身成了体育好的人了。

穆柏安(Brian Kuan Wood)

穆柏安(Brian Kuan Wood)是《e-flux journal》的创始编辑之一。

2020.07.10

瞿畅

瞿畅是一位生活于香港及深圳的策展人和写作者。她的文章常见于《艺术论坛》、《Ocula》、《Yishu》等期刊。她曾任Para Site艺术空间策展人,现就读于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的博士项目。她近期的策展项目包括《劳丽丽:寂静春天来临前》(2020)、《海风》(2019,日惹双年展,与康喆明联合策展)、《巴西咖啡室》(2019,Para Site)、《陈泳因:硬忌廉》(2019,黄边站)、《黯恋》(2018,Para Site)。

2021.01.07

瑞牧德斯·马拉萨斯卡

瑞牧德斯‧马拉萨斯卡(Raimundas Malašauskas)的策展现于香港大馆《信任&迷惑》展出。他是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俄罗斯馆策展人。他共同创作过一部歌剧剧本,共同制作过一部电视剧,做过第13届文献展的代表,策划过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立陶宛和塞浦路斯馆《oO》。他也曾联合策划第9届波罗的海国际艺术三年展(维尔纽斯)、第9届南方共同市场双年展(阿雷格里港)和第9届利物浦双年展人。他曾任教于旧金山加州艺术学院、日内瓦艺术与设计大学、阿姆斯特丹桑德伯格学院。他的文集《纸上展览》于2012年由Sternberg出版。他出生在立陶宛维尔纽斯。

王欢

王欢是一位现居中国北京的写作者、艺评人和策展人,他在实践中尝试一种去文体化的写作,艺术批评发表于众多刊物及媒体。他于2018年获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一等奖,2019年获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策计划”大奖。2020年出版了由他主编的丛书《小径:赤贫得只剩语言》(假杂志)。

王博

王博,艺术家、导演,工作生活于荷兰与中国之间。作为艺术家,他的作品在包括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莫斯科车库当代艺术博物馆、鹿特丹电影节、瑞士真实影展、东京影像论坛电影节、乌拉尔工业双年展、韩国非军事区纪录片电影节、广州时代美术馆、布鲁塞尔BOZAR当代艺术中心等一系列机构展映。他是罗伯特弗拉哈迪研讨会2013年Fellow,同时是2017-2018年光州亚洲艺术中心–荷兰皇家艺术学院联合驻留艺术家,2016年新加坡南阳理工当代艺术中心驻留艺术家。

王凯楣

王凯楣(Kate Wong)是一位加拿大籍华裔作家和策展人,现工作和生活于英国伦敦。出于对艺术和知识生产相关的种种议题的兴趣,她创建了《低理论》(low theory,https://linktr.ee/lowtheory),这是一个半年刊的电子期刊和策展项目,关注另类思维方式,以及作为去殖民化实践的相互依存关系。出于对政治哲学持续的兴趣,low theory最近关注激进唯物主义、女性主义想象力以及具身虚拟等议题。王凯楣长期撰写当代艺术和文化方面的文章,作品发表于《TANK》、《典藏》国际版、《Art Agenda》、《Frieze》和《Another Gaze》等杂志。此外,她还是先锋大学(Univsersity of the Underground)新政治与非洲未来主义项目的副讲师(http://universityoftheunderground.org/kate-wong)。

王业丰

王业丰(⽣于中国上海)是一位跨学科媒体艺术家,现居纽约和罗德岛普罗维登斯市。他的工作涉及实验三维动画、影像、装置以及写作等。他于2011年获得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硕⼠学位,目前在罗德岛学院担任数字媒体艺术副教授。王业丰的作品曾在多地展出,其中包括BRIC双年展(美国)、Gene Siskel电影中⼼(美国)、Les Instants Video国际影像艺术节(法国)、Festspielhaus Hellerau艺术节(德国)、北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中国)、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中国)等。王业丰即将参与的艺术活动包括纽约ISCP艺术驻留项目,最近,他被授予西班牙影像艺术节2020年度AFIAS大奖以及美国佛蒙特工作室中心奖学金。

2020.12.18

燕子(谢思堰)

燕子(谢思堰)是一名艺术研究者与实践者。她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艺术史博士候选人,研究中国大陆的参与式艺术社群。她关注艺术劳工及性别议题,并在成为艺术行动者的路上持续探索。

法希姆·阿米尔

法希姆·阿米尔(Fahim Amir)是一位居住于维也纳的哲学家和作家。他在欧洲及拉丁美洲的数所大学及艺术学院执教。他的研究探索了自然、文化与都市,艺术、设计与乌托邦,以及殖民历史与现代主义等领域的临界状态。德文原版的《存在与猪》(Being and Swine)一书曾在2018年荣获“卡尔·马克思奖”,并被《时代周报》(Die Zeit)列入十大近期出版的非虚构类书籍榜单。2019年,该书被法兰克福书博会和歌德学院遴选为最佳书籍之一。

2021.06.11
2021.05.14

林听

林听是一位出生于广州,现居旧金山的写作者。她的文章散见于《The Baffler》,《Sixth Tone》,《RADII》等。她目前在斯坦福大学捣鼓语言学。

本杰明·伯曼

本杰明·伯曼(Benjamin Berman)是美国旧金山的一名艺术家和开发者。他曾于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关于游戏社会影响的研究,现在他在指导一款由社区创作的电子竞技游戏Spellsource。他关于近未来的科幻艺术片《虚拟狂欢,电影应用》(Virtual High, App the Movie)、关于一个数据驱动社会的作品《劳动人民,听一听吧》(Workpop, Hear All Ye People)和关于计算机历史的作品《我兄弟发明了电子邮件吗》(Did My Brother Invent E-Mail)在翠贝卡电影节、迪斯尼频道和《纽约时报》上都有展示。

曹舒怡与热米娜·格林菲尔德

曹舒怡与热米娜·格林菲尔德是驻纽约的艺术家与研究者。她们共同创办了艺术团体及试验性机构Decompose,致力于跨学科研究与艺术创作以及教育。研究方向集中于生态学、信息理论和生命系统,并以分解(decompose)作为一种转化的策略来审视生物、社会及数码系统的复杂性与脆弱性。她们是纽约新美术馆NEW INC的Creative Science(创意科学)现任成员,任教于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并于史蒂文斯理工学院、普瑞特艺术学院、纽约公民艺术实验室、康涅狄格州生物时尚技术实验室,以及蒙特利尔Studio XX等地举办客座演讲及工作坊;研究写作发表于香港城市大学“艺术仪式:机器学习与艺术国际研讨会(ISCMA)”以及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的跨学科论坛。

网站: decompose.institute

戴维·威利斯

戴维·威利斯是一名来自纽约的作家、策展人及艺术顾问,从2015年起,他开始在胡志明市和清迈工作和生活。戴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人类学学士学位,随后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获得艺术评论及写作专业的艺术创作硕士学位。他曾在胡志明市的MoTplus艺术空间担任策展人,同时在the Nguyen艺术基金会担任艺术顾问。威利斯长期为《亚太艺术(Art Asia Pacific)》和《美术与市场(Art & Market)》等杂志供稿。在东南亚推广当代艺术是他长期以来的目标。

戴章伦

戴章伦是一位写作者、策展人。现居上海。

彭忆欧

彭忆欧,在柏林研究蘑菇、赛伯格、萌菌、妖怪、外星人……组成的批判性后人类主义。目前正在写科幻小说般的学术论文。

 

张晴

张晴(工作,生活于北京)是译者和撰稿人。

廖逸君

廖逸君是一位出生于上海,现居纽约的艺术家。她的长期摄影项目“实验性关系”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她还在其他影像和雕塑作品中探索女性身份。她的作品曾在摄影美术馆,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亚洲协会、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等展出。她的个展《你的凝视属于我》正在纽约的摄影美术馆展出,直至九月初。

常羽辰

常羽辰目前生活在纽约。她的工作方式是游离的——如纺织般写作,如翻译般绘画,如梦呓般经商(见:使用价值),也以待客之道去教书。她进出于不同的材料和领域,她在劳动分工的边缘散步。 changyuchen.com

尚端

尚端是驻洛杉矶的艺术史学者、撰稿人和展览组织人。她的调查研究方向是当代史中全球化、城市更新、社会变化和阶级结构的重建对艺术创作以及艺术史叙事的影响。

姚嘉善

姚嘉善现任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视觉艺术主策展人。她近期于M+策划的项目包括:《南行觅迹:M+藏品中的东南亚》(与Shirley Surya共同策展)以及《境遇——五个人》。
 

唐一菲

唐一菲,写作者,策展人。生于1997年,2021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策展。联合策展“作茧自缚 Love This Pain”,激发研究所,北京;“People’s Park Plinth”, Furtherfield, 伦敦。

2021.12.02

周菲菲

周菲菲,建筑师,出生于中国。她是《野生地图集:超越人类的人类世》(Feral Atlas: The More-than-Human Anthropocene)(2020)的协同编辑,曾出任奥胡斯大学人类世研究中心(Aarhus University Research on the Anthropocene)的客座研究员。现为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建筑系副讲师。

2021.11.18

向在荣

卢迎华

作者卢迎华,艺术史家、策展人,现任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她于2020年获墨尔本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她曾于2012至2015年间出任深圳OCAT艺术总监及首席策展人。2012年担任第九届光州双年展联合策展人、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联合策展人,2013年获得泰特美术馆研究中心亚太计划的首个特邀研究学者奖金,是2017年美国艺术史研究机构协会(ARIAH)首届“东亚学者奖”的四位获奖者之一。2013年至今,她与艺术家刘鼎进行题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的研究,对叙述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角和方法论进行重新评估。卢迎华曾担任全球艺术界多个重要奖项的评委:包括2012年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2012年基辅平丘克艺术中心的未来世代艺术奖,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菲律宾国家馆评委,2019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与Rolex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2020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艺术季发现奖与2021年Hyundai Blue Prize青年策展奖等。2019年至今,她一直担任东京当代艺术奖评委。

剧晓

剧晓,现在在罗切斯特大学视觉与文化研究项目读博。她的研究主要围绕当代艺术中性别与个人身份的关系,社会主义艺术实践的遗产,以及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展开。她在写一篇名为《不仅仅是你自己》的博士论文。

冯骏原

冯骏原是一位生活在上海的艺术家、写作者,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讲师。曾获复旦大学物理学士与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硕士。他近期参加的展览与项目包括“忍不住转身”(中间美术馆,北京,2020)、“此地有狮”(798艺术中心,北京,2019)、“长征计划:违章建筑III——特区”(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18)、“Parentheses”(David Nolan 画廊,纽约,2018)等。2020年与李佳桓共同策划的项目“溢流地”获选香港ParaSite艺术空间新晋策展人公开徵集。2019年于北京歌德学院德国文化中心与张植蕙共同策划展览“还要什么自行车”。他是2018年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其写作见于《艺术界》,ArtforumFlash Art
 

2020.08.02

冯火

冯火是一份月刊杂志的名字,诞生于2013年3月,冯伟敬是杂志主编,朱建林是运营总监,BUBU担任社长,欧飞鸿是广告经理,史镇豪是形象大使。它以“大众读物”的姿态,收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尝试一种低成本且持续流动于各地的连结行动。

侯瀚如

侯瀚如,当代著名策展人、作家。现任意大利罗马MAXXI博物馆艺术总监、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中国艺术策展顾问。他曾任阿姆斯特丹皇家美术学院教授、沃克艺术中心国际艺术顾问委员会成员、旧金山美术学院展览馆馆长及博物馆学系主任。

何颖宜

何颖宜现居北京及旧金山两地,其创作涉及装置和表演,是一位横跨多领域的艺术家。在这些作品中,日常物品和各种情境以幽默并且出乎意料的方式来到人们眼前,并对其背后的社会及文化问题提出质疑。何颖宜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艺术学士,以及纽约大学交互式远程通讯硕士。她也是北京箭厂空间和五金的联合创办人。

何穎雅

​作为一名时基艺术、语言、都市实践以及设计工作者,何颖雅的作品常藉著运用多维度的艺术词彙,探索在现代社会中,人、空间和组织与日常生活之间微观政治的缠绵关係。

这样的描述行为有多种形式:一种语法,一份记录,一个手势,一部传记——又或者是一个在北京的实验,“家作坊”。从2008-2013年,她和其他成员将北京一条老胡同当中一的个临街店铺改造成家居工作两用空间,并在此与其所在社区周边的公共空间进行互动。虽然家作坊在2014年已被一间咖啡馆“第二次士绅化”,何颖雅不断对社会政治体系的深层结构法则发出提问,目前是通过出版——《点点宣传部》(2017年至今)和《出版工作室珠三角》(2018年至今)、广播——《郑氏广播电台》(2016年至今)和《空中妈咪》(2020年)——以及作为“展销场”的同谋来研究自下而上的社会组织与“低端全球化”。

何昆霖

何昆霖,艺术家,目前旅居旧金山。近期关注方向主要在:东亚汉文化的理论与知识生产,非西方现代主义与前现代知识的遗产,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与西方理性抽象绘画的结合的实践。他毕业于旧金山艺术学院与斯考希根绘画雕塑学院。2018年获得Drawing Center研究奖,2019年入选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ECA艺术奖终决,2020年获Pollock—Krasner基金会奖。

伊斯克拉·吉修斯卡

伊斯克拉·吉修斯卡(Iskra Geshoska)是一位文化工作者和作家,主要关注批判理论、政治哲学,并在当代艺术与文化实践中开展新的跨学科模型。她是文化批判平台Kontrapunkt and CRIC的创始人。

伊丽莎白·A·波维内利

伊丽莎白·A·波维内利是哥伦比亚大学Franz Boas人类学和性别研究教授。她撰写的书籍包括《地质主体:后自由主义的安魂曲》(Geontologies: A Requiem to Late Liberalism)(2016),《放弃的经济:后自由主义中的社会归属和忍耐》(Economies of Abandonment: Social Belonging and Endurance in Late Liberalism)(2011),以及《识别的狡猾:原住民的他者性和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构建》。她也是Karrabing电影小组的创始成员之一。

于吉

于吉,目前工作于上海和维也纳。她的创作使用包括装置、雕塑、表演和视频等媒介,其中雕塑是她工作的核心。于吉的近期作品大都基于对特定地域的研究,以及对特定地点进行地理和历史叙述的能力。她专注于以时间、空间和移动来创造的想法,通常使用最少的材料,将非物质和无形的事物注入物质存在。

《黑齿》编辑部

Zachary Sauer

Zachary Sauer是一位生活在布鲁克林的艺术家-设计师和独立研究者。他在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获得BFA纯艺术学士学位,并作为创意顾问为纽约和洛杉矶的诸多品牌客户工作。设计专业的背景加之对批判理论的兴趣,促使他持续地探索后现代视觉文化。

TomMouna

Tom Mouna是常驻北京和伦敦的作家,DJ,也是一位推广人。他的艺术史训练来自考陶德艺术学院的本科及硕士班。他的文章散见于《Frieze》、《Kaleidoscope》、《艺术观察》、《艺术界LEAP》、《zweikommasieben》、《aqnb》。他也是《亚太艺术》的驻北京编辑,曾任《TimeOut北京》的艺术编辑。他曾在北京的红门画廊及红砖美术馆做过策展工作。目前他在打理着gui空间,也是夜生活驻地的四成员之一,以及北京电子音乐厂牌DCYY的三成员之一。

Timotheus Vermeulen

Timotheus Vermeulen是位于荷兰奈梅亨的拉德堡德大学(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的一位文化理论助理教授,此外他还是拉德堡德大学新美学中心(Centre for New Aesthetics)的联合主理。他身兼《元现代主义理论》(Notes on Metamodernism的联合创始编辑。

T.J.德莫斯

T.J.·德莫斯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艺术史与视觉文化系的教授,也是创意生态中心的创始人和主任。他广泛撰写当代艺术、全球政治和生态学的交叉领域,并著有多本著作,包括《去殖民化自然:当代艺术和政治生态学》(Sternberg Press, 2016),《反对人类世:视觉文化与当今环境》(Sternberg Press, 2017),以及《移民图像:全球危机期间纪录片的艺术与政治》(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3)。他是大学艺术协会2014年的Frank Jewett Mather奖项得主。

Raqs媒体小组

Raqs媒体小组的成员为莫妮卡·纳如拉(Monica Narula)、吉比什·巴什(Jeebesh Bagchi)和舒德哈巴拉特·森古普塔(Shuddhabrata Sengupta),他们身份多元,是艺术家、策展人、编辑、文化进程的催化剂。其作品曾在多个主流的国际化空间和活动上展出,融合了当代艺术、历史研究、哲学思考和理论研究,表现形式多为装置、线上和线下媒体物件、行为和偶发碰撞。他们生活工作于德里,并于2000年在德里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创建了“Sarai”项目。他们是“Sarai读者”系列的编辑团队成员,曾经策划过“Insert2014”、“Sarai Reader 09”、“The Rest of Now”,并为第七届欧洲宣言展联合策划了“情景”(Scenarios)部分。

Pedro Neves Marques

Pedro Neves Marques是一位视觉艺术家、电影制作人和作家。他/他们是《森林是学校/饭桌上该坐哪儿?》文集选的编辑,此外也是两部短篇故事集的著作者,最近的作品是《在美国衰亡中》(Morrer na América,2017年)。

Mitchell Akiyama

Mitchell Akiyama是一位来自多伦多的学者、作曲家和艺术家。他的作品丰富多样,包括关于声音、隐喻、动物和媒介技术方面的写作,电影和舞蹈配乐,以及对历史、感知和感官体验的既有观点提出质疑的实物和装置。他拥有麦吉尔大学的传播学博士学位和康考迪亚大学的艺术硕士学位,现在是多伦多大学丹尼尔斯建筑、景观和设计学院下视觉研究系的助理教授。

Mimi Wong

Mimi Wong是一位艺术、文化和文学的写作者。她的文章曾发表于《ArtAsiaPacific》、《The Believer》、《Catapult》、《Electric Literature》、《Hyperallergic》、《Literary Hub》和《Refinery29》等期刊杂志。她创作的小说曾发表于《Crab Orchard Review》、《Day One》和《Wildness》。她有关当代艺术的写作,荣获了Creative Capital以及安迪·沃霍尔基金会颁发的“艺术写作者奖”。她是文学杂志《The Offing》的主编,此外还在The New School兼职任教。她目前生活工作于纽约布鲁克林。

Matt Turner

Matt Turner是诗集《Not Moving》(2019年,Broken Sleep Books出版)和《Wave 9:Collages》(2021年,Flying Island Books出版)的作者,也是鲁迅、欧宁、颜峻等人作品的译者。他写作的散文和评论文章曾发表于《Hyperallergic Weekend》、《香港书评》、《LARB China Channel》和《Cha》等。他目前生活工作于纽约布鲁克林。

Marianna Simnett

Marianna Simnett现工作生活于伦敦。她的跨学科实践包括录像、装置、行为表演、雕塑和水彩。Simnett用生动而内在的方式探索作为一种转化场所的身体。通过与动物、儿童和器官的合作以及自我行为表演,她将不受约束的思想,奇怪的故事和欲望都投射进想象中的激进的新世界。

Hansel Huang

Hansel Huang常住纽约,是一名新锐策划人和跨学科创意工作者。在日间,他致力于开发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案;而在夜晚,他创作诗歌和撰写有关文化、关系和社会变革的文章。他曾在中国大陆、香港、奥尔胡斯和纽约生活。他自认博而不精,仍在不断努力让自己的母亲为他而骄傲。

Gabriela Acha

Gabriela Acha是一位常驻柏林的独立写作者。她为《Mousse》、《frieze》和《Kaleidoscope》等出版物撰文。2019年12月,她同Romy Kießling以及Maru Mushtrieva一起推出了《Agathe Bauer》出版系列(由TLTRPreß Berlin出版)。

Eric Goh

Eric Goh是一位来自吉隆坡的写作者和策展人。他是当代艺术空间Mutual Aid Projects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纽约大学美术学院(Institute of Fine Arts)艺术史专业研究生。在此之前,Goh曾担任A+ Works of Art画廊的助理策展人。他的文章见于ArtforumPluralO for Other

2021.05.13

Danni Shen

Danni Shen是一位常驻纽约的策展人、写作者。她目前是The Kitchen的研究助理,并在本学年担任马里兰艺术学院驻校艺评人。她曾担任策展工作的机构包括SPRING/BREAK Art Show NY/LA和Empty Gallery——位于香港的“黑立方”空间,致力于以时间为基础的,非物件导向的跨学科实践。Danni Shen还曾是Wave Hill的策展人,Residency Unlimited的驻场策展人,以及纽约大学Tisch—ITP的客座艺评人。她同时为不同出版物撰稿,过往文章散见于BOMB、《美国艺术》、Brooklyn RailHyperallergicRhizome、《SCREEN介面》等。

Chip Chapin

Chip Chapin用舞蹈和写作阐述有关集体劳动、资源再分配和互助关心的可能。Chapin于亨特学院获得纯艺术硕士学位,于巴德学院获得艺术学士学位,并曾就读于MSA^ [Mountain School of Art - 山艺术学校]和LANDING 2.0。他曾经获得过“科萨克”绘画奖、“安格尼斯·冈得”策展奖学金以及“贝丝·乌夫纳”奖学金。他的写作曾经发表于《Weekend》、《Another Tab of Chrome》、《No Dancing》和《Ginger Magazine》。他的行为表演作品曾经呈现于纽约、洛杉矶、波特兰、柏林、奥斯陆和巴塞尔等地。Chapin目前生活工作于纽约州的恩菲尔德(Enfield),在那里联合创办了Complimenta Inc.,一个以缩写c.h.a.m.p.s.为名(即come here and move people slowly)的艺术家自营空间。

btr

btr是一位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译者和评论人。他的出版著作包括:《上海:城市生活笔记》(2003),《迷走·神经》(2013),《迷你》(2016),《意思意思》(2017)等,其译著包括:保罗·奥斯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2009),萨奇《残酷极简思维》(2013),保罗·奥斯特《冬日笔记》(2016)及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2017)等。2014年起创办微信公众号“意思意思”。

Alvin Tran

Alvin Tran是一位为舞团、音乐录影带和博物馆创作的艺术家和编舞者。

Alessandro Facente

Alessandro Facente是一位常驻纽约的意大利独立艺评人和策展人,目前在Artists Alliance Inc.担任策展人。Facente的研究核心是他称之为“策展-批评主义”(curaticism)的概念,关注艺术批评与策展之间的交叉影响。Facente在世界各地参加过多个策展项目,包括2018年度CPR研究策展项目(法罗群岛、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Residency Unlimited(纽约)、HIAP(赫尔辛基)和Ateliê397(圣保罗)。他曾在非营利机构、基金会和画廊空间策划过个展、群展及独立项目,包括Critical Practices Inc.、Cuchifritos Gallery + Project Space、Hudson Valley MOCA、纽约的意大利文化协会、NARS基金会以及德国德累斯顿艺术协会等。他的写作、采访和文章曾发表于《Artribune》、《亚太艺术》杂志、《DOMUS》、《Hyperallergic》、《Temporary艺术评论》等,此外也曾为美术馆的展览画册撰文,包括意大利贝加莫的GAMeC当代美术馆和那不勒斯的MADRE多纳雷吉纳当代美术馆。

Alan Longino

Alan Longino是一位艺术史学者和策展人,致力于研究战后日本观念艺术及全球的当代艺术。他目前在读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的博士课程。2019年,他在波特兰市Yale Union当代艺术中心联合策划了展览“松泽宥”(Yutaka Matsuzawa),这是艺术家在美国的首次个展。他的写作曾发表于《艺术论坛》和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学术期刊《Haunt Journal of Art》等。

致颖

致颖居住和工作于台北及柏林。他擅长运用声音及影像等媒材进行创作,以探讨全球资本化时代人类生存语境与环境体系之关联,并多方关注全球南方当代社会之主体性研究与探查。致颖的作品曾于许多国际性的影展与艺术机构展出,包括鹿特丹影展(2020)、台北电影节(2020)、巴黎蓬皮杜中心(2020)、柏林影展(2018)、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8)、台北双年展(2016)、上海双年展(2014)等,并于2019年获西班牙哈恩内夫肯基金会与米罗基金会颁发年度LOOP录像艺术首奖,且在同年入围柏林艺术奖。致颖目前任教于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专注于媒体与图像研究,并主持RLIS影响研究室。

哈利·布尔克

哈利·布尔克(Harry Burke)是一位艺评人,目前正在耶鲁大学艺术史系攻读博士。harryburke.info/

row&row

row&row(张小船+小林耕二郎):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的艺术家组合,2018年成立于日本对马岛,目前主要工作于东京(和线上上海)。成员一边协调着彼此语言、文化、 年龄、性别、情绪等差异,一边以游戏的方式回应和挑战世界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通常以行为、影像、装置为媒介。

H·博林 & 索纳利·古普塔

H·博林(H. Bolin)是作家和翻译家。 他的作品见于《口罩杂志》(Mask Mag)、《绊网》(Tripwire)和《新探索》(The New Inquiry)等。
索纳利·古普塔(Sonali Gupta)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