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1 星期六 15:00
活动地点
国泰电影院香拉廊,黄浦区淮海中路870号
主讲人:于建刚

我们返乡的动机,从一开始就明确,即确认自己的乡土身份和文化认同。
出生在乡村,却从小被告知要离开,“去做城里人”,从而引发了身份认同危机。开始找的突破口是读书,读了许多乡村、社会学的书,尤其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于是准备去念社会学的研究生,走学术研究的道路。
后来,在做各种乡村建设志愿者的过程中,在2011年年底返乡,回到自己的村庄正河浜,并放弃了学术研究的选择。
正河浜位于杭嘉湖平原。这是浙江最大的堆积平原,位于太湖以南,钱塘江和杭州湾以北,天目山以东。包括嘉兴市全部,湖州市大部以及杭州市的东北部。这里是丝绸的故乡和文化中心。
但是,蚕桑文化迅速消失。原本家家户户养蚕,现在全村只剩6户。
工业化养蚕是唯一的路径吗?
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养蚕不只是养蚕,背后是一整套生态和文化系统。
我们认为,文化的消失,不是物的消失——以至于可以通过工业方式获得。文化的消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断裂。
当我们回顾100年前的现代化开端,如费达生(费孝通的姐姐)等蚕业改革先驱,实际上把“人”作为现代化的愿景,而不是将“物”作为现代化之目标。
在这个意义上,梅和鱼希望重建手艺、关系和连接。
养蚕不再是为了得到结果,而是有关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建立。
养蚕成为了目的本身。
于建刚在浙江桐乡的自然村落正河浜出生长大,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奥美从事广告工作。后受费孝通先生影响辞职参与乡村建设,先后在小毛驴农场、行动援助、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等从事乡村工作,并在2011年底返回正河浜,与梅玉惠一起成立“梅和鱼”。希望藉由蚕桑文化的保护,反思主流发展和生活方式,回归本土身份与文化认同,重新建立和身体、自然与历史的连接。

“漩涡”是以表演性讲座为主要形式的文化艺术沙龙,由MACA于2022年在上海发起并支持,以每月一至两次的频率举办。“漩涡”呈现非制式化的艺术创作或学术生产,邀请当代艺术家和不同领域的学者,运用多元的媒介探索宏观或微观的、世界或中国的、集体或个人的议题,并制造“漩涡”一般高强度的现场体验。“漩涡”强调个体研究与思辨的重要性,亦包容直觉性的异想,以开放的工作方法和实验的创作态度,尝试勾勒出表演性讲座的一套画像集。